战国初期魏国实力那么强 魏国为什么会一路高开低走

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战国初期魏国实力那么强 魏国为什么会一路高开低走的相关内容:还不知道:战国时期,为何魏国一路高开低走的读者,下面论剑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,接着往下看吧~公元前389年,魏国大将吴起,率领他亲自训练的魏武卒5万、外加3000骑兵,对抗50万秦军。吴起靠着精

  还不知道:战国时期,为何魏国一路高开低走的读者,下面论剑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,接着往下看吧~

  公元前389年,魏国大将吴起,率领他亲自训练的魏武卒5万、外加3000骑兵,对抗50万秦军。吴起靠着精锐的士兵、先进的武器,大败人数比自己多十倍的秦军。秦国元气大伤,危在旦夕。

  令人没想到的是,吴起刚刚在魏国立下不世之功,公元前387年,吴起就受到排挤而逃往楚国。6年后,已是楚国令尹的吴起率领楚军,援助正在被魏国攻打的赵国。虽然魏武卒犹在,但是失去吴起的魏武卒俨然已经失去灵魂,在楚、赵联军面前不堪一击。

  《战国风云》中的吴起

  楚国一战成名,吴起也成为那个时代杰出的军事家。

  此时魏国才到第二任君主,已经显露出颓势的端倪。此后魏国一路高开低走,背后有只有两个——君主的品格和士人的流失。

  魏国鼎盛时期地图

  一、 君王的品格

  君主在一个国家,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。一个君主品格的好坏,可以直接决定这个国家命运的好坏。

  如果把君主分为三六九等的话,那么魏国第一位君主魏文侯是一流的君主,第二位君主魏武侯是三流的君主,而第三代君主魏惠王就是一个不入流的君主。

  魏文侯魏斯是魏国的建立者。公元前403年,韩、赵、魏三国分晋后,正式被周天子册封为诸侯。

  当初三家分晋的时候,赵国分到的土地多一些,而魏、韩两国得到的土地略小。韩国和赵国曾经都派使者到魏国,联合魏国攻打对方。

  面对诱惑魏文侯果断拒绝,并劝说韩、赵三晋唇齿相依、唇亡而齿寒的道理,所以魏文侯在位期间,三晋一直亲如一家,周边的齐、秦、楚都不敢轻举妄动。

  魏文侯去世后,三晋亲如一家的关系就马上被打破了。公元前386年,赵国发生内乱,魏武侯竟然帮助赵朝攻打邯郸,自此三晋铁桶一般的联盟不复存在。

  魏惠王时期,更是出现了由齐国军师孙膑主导的“围魏救赵”的著名战役。

  孟子曾经说过“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”。

  魏文侯在位期间,可以做到礼贤下士。比如他尊子夏为自己的师尊,并支持子夏创建学堂,这便是魏国最早的学堂“西河学堂”,西河学堂迎来天下士子,日后魏国相邦李悝、大将军吴起都是西河学派的人。

  魏国能够成为战国时期第一个霸主,主要是因为李悝在魏文侯的支持下,率先变法图强。

  魏武侯的眼界,远远赶不上他的父亲魏文候。有一次,魏武侯和大臣们在黄河上乘船游玩,魏武侯看着险峻的山河,不禁感慨魏国依靠这样的山河,边防牢不可破,很多大臣听到后纷纷附和。

  吴起听到后,批评说这样的言论简直就是亡国之音。因为战国之前不管是夏朝还是商朝,都有天险可以守,但是这两个朝代最终都灭亡了。因为他们的君主昏庸,不修德行、不修内政而亡国。所以说地利并不是一等的治国策略,人和才是。在这一点上魏文侯能觉察得到,而魏武侯就觉察不到。

  《战国风云》中子夏

  战国有七个大国家,还有一些附属的小国家。这些国家的关系非常微妙,可以用牵一发而动全身来形容。

  魏国最初的都城在安邑,魏惠王继位后把都城东迁到大梁。魏惠王的意图很明显,西面的秦国已经被魏国打得节节败退,已经到了退无可退的地步。魏惠王准备打东面国家的主意。

  凡事都有两面,但是魏惠王只看到了迁都好的一面,坏的一面他连想都没想。作为君主这可是大忌,因为君主必备的德行之一就是做事要面面俱到。

  这一迁都,可以说魏惠王亲自把魏国送到漩涡当中。齐国在魏国的东面,马上就坐不住了开始变法图强。西面的秦国也有了喘息的机会,很快颁发求贤令,广招天下有志之士入秦。

  二、士人的外流

  魏文侯在位期间,受到重用的人李悝、吴起、西门豹、乐羊都是平民出身,魏文候可以说是战国时期第一个能做到人尽其才的君主。

  但是到了魏武侯时期开始,魏国逐渐从任人唯贤走向任人唯亲的局面。

  魏武侯做不到像他父亲那般善用人才。在选择相邦的问题上,魏武侯放着开疆拓土、整治军务的吴起不用,而是选择亲信田文为相邦。(此田文非孟尝君)

  吴起是一个有雄才大略之人,同时也是一个对权力欲望极高之人,他终身的愿望就是成为一人之下、万人之上的相邦。魏武侯任用田文而不用自己,吴起心中有一万个不满意。

  后来又受到公叔痤的挑拨离间,吴起感觉自己已完全失去国君的信任,逃往楚国。魏国不给吴起相邦之位,吴起入楚仅仅一年就成为楚国令尹,吴起开始在楚国大显身手、主导变法图强。

  很快吴起率领楚国的军队攻打魏国,给予魏军重创。

  《战国风云》中孙膑

  公元前361年,魏国相邦公叔痤临死前,将商鞅举荐给魏惠王,并告诉魏惠王如果不用商鞅,就把他杀了,不要让他去别的国家效力。魏惠王看着其貌不扬的商鞅,根本就没把公叔痤的话当一回事儿,既没有重用商鞅、也没有杀了商鞅。

  这件事其实不仅仅是魏惠王的问题,公叔痤同样有问题。魏惠王不能知人善任,公叔痤非要等到自己快要不行的时候,才舍得举荐他人,就怕自己活着的时候别人比自己受重用。

  一个国家的风气就是这么形成的,国君和臣子的心胸越狭隘、眼界越短浅,这个国家就会一直走下坡路。

  所谓兵者诡道也,商鞅就是这样的人,也符合战国时期弱肉强食的特性。前面的乐羊、吴起,后面的白起都是这样的人。

  商鞅在秦国变法图强已经取得一定成绩后,于公元前341年联合齐、赵两国攻打魏国。诓骗魏国公子卬想要和谈,将公子卬引入秦国大帐,趁机攻打魏军,魏军大败。魏惠王不得不割让河西之地求和。

  《芈月传》中的商鞅

  三、霸主的陨落

  公元前343年的“马陵之战”,魏国损失惨重。魏太子战死,大将庞涓自杀,魏国也彻底失去霸主之位。距离魏文侯受周天子封侯不过60年而已,自此,魏国一路高开低走,于公元前225年,被秦国所灭。

  魏国本是最有可能统一战国的国家,结果就因为君主不能知人善任,将两个不世之才吴起、商鞅拱手让给他国。虽然历史从来没有假如,但是假如吴起和商鞅能够为魏国所用,那么战国会不会有另一种结局呢?

  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

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战国,魏国相关内容,如果对您有帮助,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^_^